![]() |
回到首页 | ![]() |
仪征概况 | ![]() |
仪征地图 | ![]() |
仪征名人 | ![]() |
仪征掌故 | ![]() |
仪征文章 | ![]() |
仪征名企 | ![]() |
仪征特产 | ![]() |
仪征网友 | ![]() |
![]() |
|
纪念小舅郑成武(郑红羽) 2005年值得纪念的日子之八
小舅的身世和参加抗日队伍的简况笔者己在本系列《都是为了抗战》一文中作过介绍。本文略作补充。 在1932年的北平,当时小舅才十二。三岁。因姥爷己不在世,我妈妈(郑坚)和爸爸(盛成)结婚时就住在锦什坊街油篓胡同一号的姥姥(郑王德姒)家,后来搬到丰盛胡同卅五号(紧靠西斜街北口),离姥姥家也不远。所以我在襁褓中经常和舅舅在一起。家里的老照片中有好几张是舅舅抱着我的留影。抗战前,我们家搬到南京、上海,姥姥和舅舅也去住过。接着是八年抗战各奔东西, 1938年始我妈妈(郑坚)和姥姥相继逝于沦陷的仪征及北平。郑家四口人只剩下小舅一个人在晋察冀当八路军了。我一直不知道小舅的消息。1949年4月我参加了四野南下工作团。一直在北平旃坛寺学习,我们八月初才离开北平,而小舅参加的全国文代会七月份就在北平召开了,而且会期很长,非常遗憾,因为彼此没有联系而错过了见面的机会。
盛如和小舅都是1918年出生的,因为她1935年从扬州中学一下子就考取了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每到周末和放假就回到二叔(父亲在兄弟中行二)家。她当时在二叔家和小舅常见面,她记得小舅比她上学晚,当时还在上中学。小舅给她留下的印象是活跃、好学。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小舅曾到过仪征。那时盛如正在仪征家里等复学通知。目前己八十八岁仍健在的盛如说,后来她到了西安在“西北联大” 复学。她在西安期间曾接到小舅发自延安的来信。
80年代,小舅多年的挚友蒋兆和、萧琼书画家夫妇告诉我,抗战期间,他还好几次秘密潜入日寇统治下的北平,购买演戏道具及化妆用品,医药等。当时我姥姥孤身一人住在北平城内,儿子的到来使她感到欢欣和慰藉。但她更希望儿子早一天完成任务安全回到队伍上去。尽管儿子走后她又要孤身一人住在北平了----,这就是母爱,一种高尚无私的爱---。蒋兆和夫妇还告诉我,解放初我小舅郑红羽曾在胡耀邦同志直接领导下工作,当时胡耀邦任一野十八兵团(川北军区)政治部主任,1952年调团中
我国著名电影明星、影剧艺术家,前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演员田华同志撰文《回顾一瞬间》谈到: 铁色见证:我的父亲沙飞(作者王雁):话剧《母亲》剧组演员化装后合影:崔嵬、凌子风、陈强、丁里、韩塞、郑红羽(最左侧蹲地,带眼镜者)、胡朋、牧红、林青、李劫夫、胡可等。沙可夫、侯金镜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在晋察冀边区第一届艺术节华北联大文工团、抗敌剧社、西北战地服务团联合演出。导演崔嵬,胡朋饰母亲、丁里饰伯惠尔、凌子风饰恩特莱、崔嵬饰米哈伊尔等。(沙飞摄于1940年)
杜 烽 《忆白求恩》中国体育报
2005年10月25日“1939年春------,突然传来噩耗,白大夫在火线抢救伤员时划破手指受到感染,医治无效而去。----------
我们尊敬你, 天津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离休干部
张学新在《老年时报》撰文《地雷与歌声》谈到: “秋季反扫荡开始。--------边区民兵配合八路军英勇作战,到处开展爆炸运动,地雷战越打越活,--------。 晋察冀的文艺工作者和边区军民一起投入反扫荡斗争,许多人参加游击组,与民兵一块打游击,埋地雷,也带着真实的生活感受和强烈的战斗激情,创作着战斗的艺术。反扫荡开始不久,民兵们又唱起了一支新的歌《让地雷活起来》(郑红羽词,张非曲): “让地雷活起来,让每一个地雷都炸开。我们把地雷埋在这里等他来,下在那时招他来。打打逗逗催他来,逗逗打打勾他来。他不来,打他来!大枪一响把敌人打进地雷阵,埋伏兵勇敢的冲下来,让地雷活起来!” 小舅郑成武(郑红羽)抗战时期在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担任过舞蹈队长、戏剧队长,解放战争时期在一野十八兵团(川北军区)政治部当过文工队长、文工团副团长等。他会拉小提琴、作曲,编导舞蹈、戏剧,还能做舞美,绘宣传画、会摄影等。他在部队文艺宣传战线上充分发挥所长,作出过突出贡献。可惜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盛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