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盛成先生 纪念盛成先生逝世十周年
(北京)丘良任
国际著名的学者、作家、社会活动家盛成先生去世了。不胜悼念之情!
盛成先生字成中,江苏仪征人,终年九十八岁。他幼而颖悟,十一岁就秘密加入了同盟会。为辛亥革命之童子之一。他与周恩来、邓小平先后赴法勤工俭学。1920年参加了法国共产党,后又参加法国社会党。他长期从事法国语言文学,及马来—波利尼西亚文化研究。用法文写作《我的母亲》一书,震动了欧洲文坛。很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名人。他又用法文翻译《老残游记》,著述丰富。抗日战争中,他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出生入死,历尽艰难,抗日战争胜利后,赴台湾任教,遭受政治迫害。再赴欧洲,在法、德、比、荷等国任教并从事研究工作。1978年终于回到祖国,在北京语言学院任教。1985年法国总统为了表彰盛成对中法文化交流的贡献,特派驻华大使向盛成先生颁发荣誉军团骑士勋章。晚年目疾,几致失明,仍在高倍放大镜下从事阅读著述,直到停止呼吸。
盛成先生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经历中,充满了爱与恨。他热爱母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他嫉恶如仇,敢于反抗压迫,反抗侵略。他留下等身著作,他的文稿和藏书都捐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真州竹枝词》,厉秀芳作。秀芳——字惕斋,仪征人,道光二年举人,曾住山东武城知县,篡有《续武城志》,又著有《梦谈随录》。《真州竹枝词》共四百十二首,前有引言,长达一万二千余字,《小方壶斋与地丛抄》收入这个引言,改题《真州风土记》。引言和竹枝词都是以诗序为经,举凡风俗、花草、物产、器具、饮食,自元旦至岁除,加以咏述,实是一部《真州岁时记》。《真州竹枝词》不仅是一部泛咏风土的书而且表现了作者的爱与恨,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讽刺。如《点蚊烟》一首云:“举扇频挥手已疲,霄来束炬火攻之。笑他到处成雷聚,也有烟销灰灭时。”蚊虫叮人吸血,手挥不去,只有用火攻,终于烟销灰灭,题目虽小,议论却大,世间事只当作如是观。《判官》一首云:“家事终南进士科,腰悬宝剑脚乌靴。知君自合尊严甚,只是旁边小鬼多。”这位钟进士俨然是一个公正的判官,可是前后左右都是小鬼,老百姓其奈若何!究竟怎样对待这些小鬼呢?只有斗,展开面对面的斗争。他在《魁星诞辰》中写道:“曲径疏篱斗晚芳,鸡冠秋色总文章。凭君一管生花笔,要与西风斗一场。”他正是要用生花妙笔同这些邪恶势力展开斗争的。
此稿原有抄本,盛成先生久知此书。留欧十年,回国后征装甫卸,即托人抄录全书,详加校对。抗日军兴,盛先生孑身西去,八年复员,此书幸存,遂携赴台北,又托陈含光[注1]先生再校一过。他说:“余觉此手抄本,虽距今不过百年,此百年之中,沧桑万变,吾乡一千二百六十年之历史,最后继之于诗骚,如不幸而绝世,岂非大不幸乎!”(序言)于是这本书终于在台北出版了。
我搜集竹枝词各种书版,知先生有此书,乃赴语言学校拜访。时先生已九二高龄,精神瞿烁,议论如江河,出示此书,并为述仪征历史、风土,以及厉惕斋生平,撰写此书经过甚详,盛成先生出版此书,经了数十年周折,是不容易的。他之所以要出此书,是由于他的爱乡之情,亦是由于他与厉惕斋有世代交谊,有共同的心愿。自古以来,不分中外,一些有骨气、有志气的知识份子的思想总是一脉相通的。
我把我的《竹枝百咏》(《竹枝纪事诗》初稿)赠给盛成先生求正。随后即得来函原书如下: 良任好友:
别后即读大作《竹枝百咏》,一口气完卷深觉不凡,钦佩之至。尤其关于阮云庄[注2]两湖之词及厉惕斋作真州词,倍觉亲切。因先妣之曾祖母阮氏乃云庄先生之胞姐。其父湖南老人讳鸿乃太傅之胞叔,焦里堂夫人乃太傅之胞姐。北湖恐系雷塘,在公道桥之南。太傅有:《雷塘弟子记》,又有《研经室文集》,雷塘与研经室以及焦里堂雕菰楼都在公道桥附近,乃系先辈朝夕盘桓之地。至于渌洋湖恐即今天之菱塘,现仪菱公路之终点,今名桥头镇,位在今高邮湖上。
厉秀芳与先祖母之祖母厉氏为姐妹行,厉氏亦为先母之祖母之生母。最近《仪征文史资料》第四、第五两集有厉鼎禹作《真州竹枝词》初探上下两篇;秀芳生子寅官曾校定竹枝词。秀芳回仪真后曾寄居董原,并曾作竹枝词跋,约在咸丰十年。董原位在仪征宝塔之东南方,而舍间紧邻宝塔之西面。董原今已不存,秀芳侄详官与寅官皆有题诗于竹枝词上。至于鼎禹乃其胞侄恩官之曾孙。文在我处,可供参考。拙作《真州竹枝词序》即将复制后奉上。今将打油诗题为读良任兄《竹枝百咏》后戏作
一生风月竹枝郎,万里书长万里肠。
唱我秧歌鱼鸭味,广陵难散散难当。 即奉上,并希斧正。 盛成 五月十二日(一九九四年)
注:盛成先生函中所述有关人物及地理位置是很值得参考的;而文采飞扬,诗情激荡,固其余事。我衰颓日甚,近少趋候,而先生遽归道山。先生一世蹲蹬,未能展其怀抱。苍苍老天,哲人其萎!
爰撰此文,聊申悼念之情尔。(此文原载1999年1月13日《欧洲时报》 博览(5)[天涯灯火]栏目)
编者注释: [1]
陈含光(1879-1957)即陈延韡,江苏仪征人。光绪28年(1902)举人,工书画。民国初年在北京清史馆编写清史资料,他的书法和绘画负有盛名,史可法纪念馆前两侧的一副著名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为张尔荩撰,陈含光书。有评论家认为,他的书画作品可与张大千媲美。其子陈康为著名哲学博士。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柏林大学,后任柏林大学教授。1939年在重庆中央大学及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先后任北京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48年,任台湾大学教授。是年,70岁的陈含光随子亦迁居台北,1957逝于台北,可参考《中国近现代书画家辞典》P502
[2]阮云台是阮元(1764~1849)之号。字伯元,江苏仪征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进士。(详释请阅本网站“仪征名人”,“阮元”篇)
图释:1。纪念先父盛成先生逝世十周年(1996。12。26-2006。12。26);2。“重刊《真州竹枝词》序”为先父盛成先生1957年4月11日作于台湾台北。后编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盛成文集》下编325-330页3。作者丘良任,图像载自《丘良任(网上)纪念馆》
作者丘良任简介:
丘良任(1912-2000-8-12)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不久随父返回祖籍,即《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家乡-安徽全椒,父亲丘景章是全椒有名的才子,光绪三十年(1904)中进士,良任在故乡度过童年后,就读于南京钟英中学,后考入上海中国公学文学院攻读中国文学,毕业后,先是在南京的中学执教,后在湖北、湖南的数家报纸任编辑、总编、社长之职。四十年代末受聘于长沙克强学院(后并入湖南大学),任中文系副教授,从此再也没有离开教育岗位。
1949年后,先后在长沙、北京、贵阳、淮南、北等地的中专和大学教授古典文学。曾教学结合研究杜甫等。自五十年代后期直到文革结束的二十余年里,中断了教学和科研。待高校恢复正常秩序,他已到退休的年龄,随子女定居北京。他才得遂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夙愿。
年届古稀的老人,常年拄杖步行或挤公共汽车去图书馆看书、抄书,以惊人的毅力,在各地的图书馆抄录、复印了几百万字的资料。丘先生的学术涉及杜甫、吴敬梓研究、竹枝词、历代宫词、诗词理论、民俗学、清史、文学史等。编成《杜甫湖湘诗月谱》,《杜甫研究论稿》《杜甫湖湘经历研究资料汇编》,他发现竹枝词歌咏遍及全国各地,甚至远及海外,保存了大量民俗民情地域文化资料,是文学、史学、民俗学、神话学乃至文化人类学尚未开发的一座宝库。为此,良任先生多年来一直潜心搜集《竹枝词》,在各地图书馆广考古籍,托友人多方访求,从无以计数的浩繁典籍中搜辑得上千位作者的《竹枝词》
数万首,而且多为几十首上百首的专集,相当一部分还是罕见的钞本、稿本,使《竹枝词》的巨观初步展现在我们面前。他先选择了最有价值的二百二十四家,撰成《竹枝纪事诗》、《竹枝百咏》、《竹枝词与中华各族民俗》、《竹枝词与<山海经>研究》等。他一直留意搜集乡邦文献,辑有《全椒先贤诗钞》等。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历代宫词纪事》是他生前最后的佳作。此外老人耗费二十多年
心血编成的巨著《中华竹枝词续编》«《历代宫词统编》,稿压多年,尚待出版。
2000年8月12日,丘良任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八十九岁。(作者丘良任简介: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先生著文《全椒一位值得纪念的学者——丘良任》,作者丘良任图像载自《丘良任(网上)纪念馆》)(盛胜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