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声胜有声
---《悼念一生服膺真理的盛华同志》
作者 李尔重
盛华同志是我最亲密的好友,好同志。三十年代在北平农学院闹学潮时,我们一起反对过农学院长;在留学日本时我们在一起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我们一起回国。一同找到八路军驻汉办事处,他被分配到新四军,我被分配到八路军直到全国解放后,才见了面。他在华东工作,我在湖北、广东、河北等地工作,少有见面机会。退下岗位后,我们才有若干次来往。1997年,他病危时,我到上海去看他,他己经不能说话了,我们在沉默中诀别。
1933年下半年,盛华的叔父盛成(在农学院当教授)把他带到农学院插班后我们碰到一起了。
当时我有组织关系,在党指示下,反对法西斯化的军训,发动群众支持冯玉祥主办的抗日同盟军,反对大专院校的法西斯化,等等。在这些活动中。盛华也积极参加。特别是反对农学院院长的斗争,他表现突出,几次和院长当面抗争,弄得院长理屈词穹。农学院长本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物,一次,他讲社会学,在讲到人口密度时,竟胡说:“在同一单位面积中,人口越多密度越小;反之人口越少则密度越大”盛华起立问道:“照你这样说,应是西藏、新疆人口密度最大,而江苏,浙江密度最小,是么?”院长恬不知耻地说:“是的。”盛华不让步,问道:“那么我把你的说法送到报社,登在报上,请世人评论一下,行么?”院长被迫走投无路,便耍院长的威风:“我在讲课,不是跟你闲扯。不愿听,走出去!”盛华没有被他吓倒,学生大笑。院长气极,把书一收,一拍桌子,:“下课!”灰溜溜地走了。
盛华和我于1934年都被院长开除了。
我无处安身,到外地教书去了。盛华跟叔父留在北京。
在这过程中,我与盛华成了知心之友,我想介绍他入党。1933年,蒋介石派宪兵第三团进驻北京,向机关、团体、学校到处派遣特务,北京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到1934 年,我也与党失掉了联系。
我教了不到一年书,积攒了300元钱,便想乘中国币值高于日本币的机会,去日本。在中国不许卖马克思主义的书,在日本公开卖(只是书中划去了若干辞句),到那里可以多读些理论。
读书,学理论的想法,与盛华一拍即合。他先走了一步,为我探路。那时,省吃俭用的话,200元便可以在日本生活一年。于是我也去了日本。
在日本,我俩努力自学,研究马克思理论,
“七七”事变后,我们回国参加抗日。我俩先到南京找八路军办事处,但因为国民党从上海败退下来,眼看敌人就要打南京,八路军办事处撤走了。
我们找到汉口八路军办事处。我是北方人,要求办事处把我派到北方;盛华是南方人,便派到南方新四军。从此天各一方,奋战在民族解放的战场上。
盛华一生勤于学习。他力主“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为革命而学,在革命实践中学。他每日每时抵制旧意识的作祟,愈来愈广泛地树立起共产主义思想,道德风尚和劳动态度-----所以,他能在革命的惊涛骇浪中,无忧无惧,触物不为物累,毁誉不成包袱。这是他研读马克思主义与奋力革命实践中得来的。
盛华平易近人,热诚待人,原则上不让人,这也是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表现。“平易近人,热诚待人”,是因为他懂得人民内部平等,只有把自己的智慧与人民的智慧融江起来,才能发挥最大能量。“原则上不让人”是人民内部思想斗争的原则: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新的团结。这是无产阶级气质的修养。这是共产党员应有的作风。盛华同志的一生,保持了这种作风。处顺境不骄,处逆境不馁,泰山压顶不弯腰,平生无所畏惧。他深深懂得:共产党员唯一的大事就是为共产主义奉献一切。生命不止,工作不辍。盛华离休后,也是这样做的。
盛华病危时,。我去医院看了他。
他身上盖着一条旧被子,人己瘦得不成样子,干瘪的皮肤没有血色,无神的的眼睛凝望着我。
我握着他的手,与他在无声中交流着我们半个世纪的永远炽热的友情。真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离开了医院,我到了他的家,只见卧室里一张破旧的木床,放着早己褪了色的旧被褥,床的对面昌一个破旧的木制书架,书架上放着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著称,以及中外历史和一些文学名著。书和其他家什一样旧,一样破。室内还有几个木凳子,一张小条桌,条桌上一台十八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这就是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盛华同志家里唯一的一件家用电器。这是盛华同志信守延安作风的见证。艰苦朴素,甘守清贫,实质上是要以共产主义的崇高思想境界为基础的。
我回到武汉四五天后他辞世了。
“注意节哀,保重身体”,这是我对盛华同志爱人说的“套话”。除此之外,又能说什么呢?
我以有这样好友、同志为荣。他生,我高兴;他走,我相信他的灵魂仍在人民之中,他是永生的。盛华,安息吧!
(作者李尔重,现年90岁,曾任河北省长湖北省委顾问委员会主任等职)
[编者按]:1。以上全文转载自《大江南北》2003年第四期 2。盛华(1913-1997)江苏仪征真州镇人。是仪征辛亥革命烈士盛延祺(白沙)之子,是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
一位老共产党员-盛华同志[盛延祺(白沙)长子]
盛华同志(1913~1997)生于1913年10月8日,
江苏仪征人。曾在开封大学、北平大学农学院求学,1935年留学日本仙台帝国大学经济科。1929
年16岁时在南京读中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组织遭破坏一度失去联络的日子里,盛华一面积极找党的关系,一面自觉投身于爱国救亡、抵制日货,参加青年反帝大同盟活动。他是为学马克思主义而到日本留学的,抗战爆发他即投笔从戎,1938年参加新四军。曾任新四军军部服务团社会调查组副组长,在新四军苏皖支队任政治指导员时,在家乡仪征及邻近一带扬州、天长、六合等处打过游击。皖南事变后(1941年1月20日)新四军军部重组,盛华编入新四军一师一旅(师长粟裕、一旅旅长兼政委叶飞)该师又兼苏中三分区。盛华有胆有识,以及谙熟日语的特长,组织上调他任敌工股长、科长、敌工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城工部长,苏北一地委党校党委书记,华中野战军俘虏军官管理处处长,苏中区党委联络部副部长,华中工委党校教育处长等职。建国后历任苏北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华东人事部教育处长,盐城地委副书记,52年10月任华东纺织工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57年1月任复旦大学副校长。9月调浙江省工作。担任浙江省委委员、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淅江省委高校党委副书记,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浙江省科委党组书记、主任,79年在南京工学院任党委书记、院长等职等。于1957年、1979年两度在复旦工作,历任党委常委、副校长、党委第二书记、书记兼副校长等职。1984年调上海人大常委会文教委主任
,同年离休。 1997年12月25日在上海病逝。享年85岁。
他是辛亥革命先烈、海军中将、肇和军舰舰长盛延祺(白沙)的长子,从小受到其父振兴中华、驱逐列强的爱国主义宏伟抱负和实践薰陶,他牢记孙中山对父辈的教诲"读书不记革命,革命不忘读书"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各种情况下他都忘不了读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保持科学敏锐的头脑,使他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局面,不断变化着的一个个新的历史时期,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父亲牺牲时,他刚九岁,父亲为国捐驱正气昂然的高尚形象一直激励和鼓舞着他,使他少年时代就加入党的行列投身艰险、火热的革命活动中去,而全然不怕白色恐怖。父亲唯一的遗产仅是一箱子书,但给他留下的却是廉洁传世的精神财富。战争时期他处理过多批从敌方缴获的财物,滴水不沾。进城后,仍旧保持生活俭朴的风气,数十年耒穿的大都是旧衣服,有了补钉,往往是自已亲手补,直到离休这个习惯也没有丢掉。他关心群众,爱惜人才。在各次政治运动中他都尽一切努力保护各级干部和知名教授,敢于大胆使用和提拔有能力的干部使之人尽其才。因为他待人诚恳,平易近人,善于倾听各方面不同意见,干部和教师们都特别喜欢找他谈心。他是个非常热心的人,不论是谁处于困难之中向他求援,只要做得到和不违反原则,他总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他帮助过的人真是数也数不清。他却从耒不向组织和别人伸手,他从耒不送礼,也不接受别人的礼物。更不让家属、子女接受财礼。他的大儿子在上海结婚,他坚持移风易俗,不请客不受礼,不送喜糖。他对儿女要求特别严格,从小培养自力更生,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四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从耒没有让父母接送过。上山下乡之际,四个孩子三个到黑龙江农村,一个到江苏农村插队,一个也没留在父母身边。恢复高考后,对于子女亲友高考。入学一概不开后门。改革开放以后,曾在两所高校担任主要领导,要求把出国考察的名额分给对学科有真才实学和年富力强的同志。自已以身作则,一次也没出国。名额都让给了别人。盛华同志立党为公,把温暧送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已,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不愧是一位党龄很长的老共产党员。
盛胜 供稿 2002-7-1
盛华同志的早期成长和革命活动
1922年九岁时转入仪征一小,在这里产生了爱国思想的萌芽
盛华(1913-1997)字东山、乳名之罘[1]
生于民国2年10月8日,卒于1997年12月25日。
江苏省仪征市人,1922年(9岁)从私塾转入仪征第一小学,盛华曾谈起"仪征一小的启萌",他说:"我九岁转入家乡第一小学,开始懂得雷、雨、风、电等自然常识,就不赞成家庭的迷信。一面仍从塾师补习古文、四书,我要求讲解,反对体罚、背书。我在小学内欢喜演说,常博得好评。从学校的历史课知道有国耻,又亲眼看见抵制日货及赎回胶济路的募捐,并参加了五卅惨案的演讲宣传,产生了爱国思想的萌芽。
" 父亲盛白沙'杀身成仁' '为国捐驱'
使他产生了英雄思想。二叔父盛成的思想非常新颖,给盛华的影响是"朴素的社会主义思想,'不劳动不得食','自由平等'。
他是辛亥革命先烈、海军中将、肇和军舰舰长盛延祺(白沙)的长子,从小受到其父振兴中华、驱逐列强的爱国主义宏伟抱负薰陶,把孙中山对长辈的教诲"读书不记革命,革命不忘读书"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盛华同志早期回忆父亲牺牲对自已的激励时说:"父亲的遗书、行状及他的'身后哀荣'使我产生了英雄思想,要继承父志,为父报仇。当时我把自已的父亲看成了不起的人物,许多挽联上写满了'杀身成仁','为国捐驱'一类的辞句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婉言安慰母亲(李柏舟)节哀,并从此主动担当起照顾弟妹们的责任。仪征盛家上两辈起家道中落,爷爷在外谋生,30多岁就病故了。爸爸兄弟三个都是年纪很小到省会读公立学校,然后离乡背井参加革命。到了盛华这一代,从小就面临家境窘困的境地。父亲牺牲后,盛华和弟弟妹妹虽可享受烈属免费入学待迂。但必须从上面拿来批文。盛华为此出入官府,处处白眼相迎在他纯稚的心灵上,反响很深。同时在国内曾当过长辛店铁路工人十人团会长,参加"五四"运动,留法勤工俭学的二叔盛成常常来信,兴奋地谈起他创建法共和从事国际工人运动的有关消息,对盛华影响很大。盛华40年代曾回忆说:"我幼年时代最喜欢读二叔父(即盛成-编者注)的信,以后便常和他通信。我觉得他的思想非常新颖,他给我的影响是朴素的社会主义思想,'不劳动不得食','自由平等',我立志要跟他学习。"
1929年在南京一中入党
民国18年(1929),在国民党右派一再掀起反共高潮,特别是在南京--这个刚定为首都的城市里,正在变本加厉地搞白色恐怖,然而省立南京一中的党组织却非常活跃,正在学生中积极发展党员。当时读初二的盛华为世态炎凉,对政府和学校不满而蕴育了反抗心理,党支部及时引导他投入学生自治会的活动,根据他和校方交涉时敢于据理力争的表现,推荐他读社会主义入门的书,帮助他认识政治形势,.启发他入党。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已读到初中毕业班,年仅16岁的盛华,把生死完全置之度外,毫无畏惧在这所学校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继于5月转党。盛华此举和17年前他父亲盛延祺在南京南洋海军学堂秘密加入同盟会的情景多么相似啊!
后来(1930)盛华同志在国立苏州农校闹学潮中发挥了党员的先锋作用而不幸被学校开除,继转国立淮阴农校读书,他毫不气馁,在党内任支部书记并加入红色互济会和青年反帝大同盟。1932年淮农毕业即考入开封河南大学。不料,国民党趁淮农放暑假学生离校期间,突然将中共党组织破坏,使盛华一度失去党的关系而象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为了找党的关系,盛华同志在河南大学农学院只读了一年,于1933年转学到北平大学农学院,改学农业经济。
当时北平正处于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中,党的学生运动都转入地下,盛华一面找党的关系,一面利用北平优越的学习环境,到图书馆阅读,他在借阅经济学书籍时意外发现了马恩列斯原著,他欣喜若狂,如饥如渴地学习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在平大因带头闹学潮他又被开除学籍。只好在1935年再回到开封河大农学院暂时作旁听生争取办转学。但国民党教育部规定。开除的学生一律不准办转学。
他是为学马克思主义而到日本留学的
在国内读书无门,组织一时还没找到。盛华同志决定去日本继续学习马列主义和经济学,完成大学学业。这时著名的日本仙台帝国大学新增经济科的消息传来,据留学生说,日元很便宜,在日本一年有中国
法币600元就可维持下来。他幸得时任钱江桥梁工程师的大舅李学海和当公务员的三叔盛止戈的支持和接济,于1935年11月踏上东渡之旅。去日本留学。他先来到东京在东亚学校补习日文;同时在校外找家庭教师学会话。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半年的强化后,顺利地考入著名仙台东北帝国大学[2]法学部经济科。人口约100万的仙台市,
是日木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这所大学1907年建成,是日本三所较有影响的国立大学之一。当时经济科的教授宇野服部、中村都比较进步,是用马列主义学说研究经济学的,宇野先生钻研《资本论》二十年,功底很深。盛华在中村和宇野先生的指导下着重对这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从通读到精读,了解该书通过分析资本的生产、流通等过程。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矛盾起步,逐渐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体系。科学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相互作用。在说明资本主义对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对历史进步的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科学地揭示出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和越来越尖锐化,最终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进而让位于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通过深入学习,盛华体会到《资本论》还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哲学和逻辑学著作。从宇野先生潜心研究来看,不仅马克思主义者在深入研究并付诸实践;而且西方不少学者、经济学家,也不同程度的对书中的重要观点,加以研究。有专家认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政治经济学,只是卡尔·马克思著作冰山的一角。马克思大胆的经济的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他的阶级斗争的政治理论,他的黑格尔哲学演变理论,具有历史'观念'的重要意义。盛华从此对《资本论》爱不释手,常学常新。我记得"文革"后期,盛华同志刚出"牛棚",就写信到部队,让我给他买《资本论》寄去。显然,盛华同志从不离手的《资本论》在"运动"中"遗失"了。
几十年的革命生涯,盛华同志"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列宁曾说过 "只有用人类发掘出来的各种知识宝库充实了自已头脑的时候,才能成为一个共产党员。"这句话盛华一直作为警句写在笔记本的首页。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盛华同志"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在各种情况下他都忘不了学习基本理论,研究新问题;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而保持科学敏锐的头脑,使他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局面,不断变化着的一个个新的历史时期,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留学期间,日帝国主义不断变本加历侵华,
国内抗日浪潮叠起,留学生中纷纷响应,表达赤子爱国热情。1937年的"七七"事变,日本终于继武力强占东北之后又开始侵占华北并对中国发动了全面的法西斯侵略战争。"孰可忍,孰不可忍",同学们热血沸腾,义愤填膺,盛华同志毅然中断学业,告别中村和宇野教授,与挚友李尔重[3]学长一道乘船返乡。他们抵达上海后,在大舅李学海家稍事休息,又一起匆匆经南京、赶回仪征老家。看望了盛华的老母亲
和哑吧姑姑,并和大姐盛贞德、二妹盛如、三弟盛潮州相聚。数日后,他们就要离开家乡,踏上投笔从戎之路。行前专程看望了时任江苏省句容县县长的止戈三叔,盛华就抗战形势和自已回国参加抗战的决心及选择和他作了一席长谈,三叔为之叹服。后来三叔积极参与组织各界民众迁离敌占区,疏散到内地的工作,他也偕一家四口逃难到江西上
饶,先是小儿子患急病夭折,1942年他又不幸被日寇细菌战夺去性命,遗下孤儿寡母。颠沛流离在大后方。
盛华在生前回忆道:"1938年2月,成叔在武汉,找作家丘东平,经他转宣侠父介绍我给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办事处又介绍我到新四军叶、项军长处"。在党的指引下,盛华又踏上新的征途
1938年2月盛华在武汉找到了正在武汉投身文艺界抗敌活动的二叔盛成。盛华在生前的一封信中回忆道:"1938年2月,成叔在武汉,找作家丘东平[4],经他转宣侠父[5]介绍我给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办事处又介绍我到新四军
叶、项军长处。 [6]"。盛华同志在另一次谈话中说:"当时(在武汉),李尔重同志到了八路军;我到了新四军。从此我们就分开了,直到全国解放后才见面。"
1938年8月盛华在新四军终于幸运地找到了党组织回到党的怀抱。他在党的指引下,又踏上新的征途。
图解:按本文顺序排列
1.盛华同志生前和妹妹盛如在新落成的父亲盛白沙烈士纪念碑前合影(1993)
2.1928年春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题词的南京一中"开校纪念"碑
3.当时的仙台东北帝国大学校园
4.盛华同志(中)和二叔盛成(右)堂弟盛胜(左)在一起谈话。(1996年秋,北京西郊盛成寓所,这是盛华同志最后一次到北京看望二叔盛成)
注释
[1]盛华出生时,其父正在位于山东省烟台市靠渤海的之罘镇烟台海军学校学习。而起名
"之罘"。盛华另一名字"东山"是广州的一个地名,是其父所在护法海军基地之一。
[2] 仙台东北帝国大学1917年增设医科大学,鲁迅1904-1906就读的仙台医专也并入,所以"著名的外国学生鲁迅"(照片)被载入校史。该校1947年4月更名为东北大学,现在该大学下属10所大学,14个学校;5个研究所及其它中心;有5个校园,拥有17000名学生,5000名教职员。
[3]李尔重同志原名育三, 1914年12月生,河北丰润人,14岁参加革命。.是盛华1932-1937年在开封河南大学、北平大学农学院,日本仙台东北帝国大学的同学,
1938年初,他们一道到八路军汉口办事处投笔从戎。李尔重同志到了八路军。他参加了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0年曾任武汉市市委书记、中南局宣传部长、1962年5月在任中南局农委主任。后任湖北、陕西、河北省长、省委书记等职,1986.年任湖北省顾委副主任。战争年代,他一直没有放弃文学创作,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我们的作家和才子"。1932年开始写作的20卷《李尔重文集》800套赠送给国家图书馆和全国图书馆,在国内外反响很大。为全国作协会员,著名军事题材的文学代表作有《落后的脑袋》、《新战争与和平》。他还是著名书法家、诗词学家等。
[4]1941年7月24日凌晨,丘东平等200多名鲁艺分院师生在北秦庄宿营时,被一个小队的日军和一个中队的伪军包围,在这场激烈的遭遇战中,当时在鲁艺分院二队的丘东平等30多位师生不幸牺牲。
[5]1938年7月31
日,宣侠父同志被国民党军统局特务组织秘密杀害于西安。
[6]1996年11月31日盛华信中接下来的一句话是:"
大概是成叔给人谈起,他介绍我和郑成武同志给周恩来同志,恐系记忆错误之故?"。前后两句话,说明了有关"介绍盛华加入新四军"的历史真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