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位大师眼里,没有什么比法国与中国的相逢更珍贵的了”
——记几位法国总统和盛成先生
作者 盛胜 2004年2月
在中法、法中文化年和庆祝中法建交四十周年的日子里,先父盛成先生的身影,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尤其使我难以忘怀的是先父曾获得多位法国总统的关怀和敬重-----
一、“我仅以个人的名义和法兰西人民的名义----表示沉痛哀悼”
先父盛成先生曾为中法友谊和文化交流而奋斗了一生,在他以98岁高寿于1996年12月26日溘然辞世后,先是有三位法国驻华使节参加了1997年1月3日国家教委等单位在八宝山公墓灵堂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并慰问了家属。他们赠送的花篮是象征着自由、独立、平等、博爱的蓝、白、红三种颜色的花朵镶嵌而成的法国国旗图案。缎带上写着"中法友谊的开拓者盛成先生永垂不朽!法国驻中国大使馆敬挽"。接着2月4日毛磊大使又驱车来到北京西郊先父的寓所,将法国总统希拉克写于1月3日,致盛成先生遗孀李静宜女士的亲笔信交给我母亲。
希拉克总统在信中说:"痛悉法国伟大的朋友盛成先生作古。在这位足迹遍及五大洲,两种语言非常精炼的大师眼里,没有什么比法国与中国的相逢更珍贵的了。他的作品曾打动过保罗.瓦莱里,使之为他的第一部作品《我的母亲》作序。盛成先生曾参加创立中国与法国间现代关系的勤工俭学。当然还应追念他半个世纪后又返回法国,用完美的法语[注1]发表了百余首诗歌和作品来赞颂阿维尼翁[注2]罗纳河、塞纳河[注3]和巴黎。十年前,法国授予这位为我们两国文化传播作出卓越贡献的作家法兰西共和国荣誉骑士勋章。我仅以个人的名义和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向您表示沉痛哀悼。雅克。希拉克"
我母亲请大使向总统转交回信,感谢总统的关怀,并送给总统《盛成文集》、法文诗集等盛成生前的著述。后来, 2001年希拉克总统再次当选连任法国总统,母亲发去贺信,并再次表达了对总统的深情 。
本章图解:图1希拉克总统致盛成先生遗孀的亲笔信(1997年1月3日)
图2法国驻华大使毛磊向国际知名学者盛成遗孀李静宜女士转交希拉克总统的亲笔信1997年2月4日于北京西郊盛成寓所

本章注释:
[1]谨以希拉克总统信中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标题。
[2]指先父1966年2月到1977年12月再次来到法国侨居。先父离开法国30年间,法语和法国国情变化很大。他近70岁了,一切从头学起。他说:"我到处跑,到处听,看报看杂志。有时一天要记100个以上的生词。我用作诗的方式练习造句,并到处游览------重新构造我的诗和文章。"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他不仅又能应用"完美的法语"写出脍炙人口的诗和文章,而且还成为法国积极从事文字改革的几十位作家之一。先父垂暮之年还由家人陪同从北京两次去法国参加庆典和学术交流,对于一位双目几乎失明而且身患心脏病的高龄老人而言,无异于此生最后的一次拼搏、冲剌。先父不愧是"中法友谊的开拓者"。他将永远活在中法两国人民的心中。
[3]阿维尼翁(AVIGNON)是法国南部位于地中海边、罗纳河三角洲的一个历史城市,它建于14世纪。曾是罗马教皇的居所和教徒们的朝圣地。1309年之后的70年里,共有7位教皇在这里居住,城堡式的宫殿建造在城北的高岩石山上,是现存的最重要的哥特式宫殿,它俯瞰全城和罗纳河,加上周围的古迹,199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阿维尼翁(Avignon)戏剧节创办于1947年9月,是法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艺术节,每年七八月在阿维尼翁市举办。该艺术节的创始人是法国戏剧导演让.维拉尔,他使戏剧从"高雅艺术"变成"法国公民的戏剧"。每年7月,法国全民度假,几十万巴黎人、全法国的戏剧爱好者们都来到这里。2000年该市选上欧洲文化城。
[4]罗纳河(LA RHONE)全长812公里,在法国境内522公里,流经法国20个省。塞纳河(LA SEINE),全长776公里,流经巴黎市区被誉为"巴黎的灵魂"。这两条河及所经过的城市、山川、湖泊有多处旅游热点.
二、“你们江苏省有一个人叫盛成------使我们感到骄傲”
法国总统密特朗[注1]1983年访华期间,曾于5月1日在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的南京大学讲演。当他回顾法中两国人民友谊时说:“你们江苏省有一个人叫盛成,与我们的大作家,被称为‘当代雨果’的保罗。瓦莱里是亲密的朋友[注2],这使我们感到骄傲-----”

第二年年底(1984年12月31日)密特朗总统即签发了授予先父盛成先生,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一级骑士勋章[注3]的总统令。1985年3月14日,在法国驻北京大使馆,举行了隆重的授勋仪式,法国驻华大使马乐[注4]将这枚勋章,恭敬地挂在盛成先生胸前,以表彰他为法中友谊和文化交流所作的突出贡献。
马乐在致祝词时说:“我们向您,向使用法语创作的唯一的中国作家致敬。作为五四运动的推动者、抵抗日本人侵略的战士,您为您的国家作出的贡献,光彩照人。而更不能忘怀的是,您和我们的同胞共同生活的20多年,积极参与我国文学生活,使您成为我国的作家之一[注5]-----。我想特别指出保罗。瓦莱里作序的《我的母亲》。从1929年的《秋心美人》到1979年的《老觚新酿集》,作为诗人的您,对我们的语言眷恋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您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翻译的《老残游记》[注6],把中国文学最富生命力的作品之一介绍给法国公众。”盛成先生致答词说:“1919年,我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到法国勤工俭学。我在法国学语言、学科学、参加社会活动[注7]。在法国,我写了我的处女作《我的母亲》法国当代大作家瓦莱里的热情关怀。戴高乐将军、密特朗总统和许多法国朋友对我的真挚友谊,使我终身难忘。”先父还向密特朗总统赠送了1977年在法国出版的新作法文诗集《狂年吼》等。总统很快收到这部珍贵诗集,并在不到两个月时间读完了它。5月刚过几天,密特朗总统写给先父盛成的信就到了家里,信上说他对先父向他赠送的法文诗集《狂年吼》深表谢意和赞赏。他评价这部诗集 “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法国世界报认为先父作为达达运动唯一的健在者获得勋章更不同凡响。
本章图解:
图1法国驻华大使马乐代表密特朗总统授予盛成先生法国荣誉军团一级骑士勋章(1985年3月14日北京)
图2-1 2-2法国荣誉军团一级骑士勋章
图3在江苏省仪征市盛成广场上的盛成先生雕像(摄于2003年11月)
本章注释:
[1] 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1934年18岁上大学时,除学习法律、政治之外还选修了文学,后来获得法学学士、博士及文学学士学位。密特朗非常爱好文学、音乐、历史。每天处理国事之外还要读书两小时以上,他是欧洲国家元首中最有文学修养的。他的文笔优美流畅,结构严谨,内容丰富,作品具有真正的文学价值。他任期14年写了14部书,主要作品有《中国面临挑战》、《不断的政变》、《我的实情》、《手持玫瑰》、《密蜂与建筑师》等。他对东方文化也很响往,我国巴金、盛成、徐仲年等留法作家、学者著作的法文原创或译作他都认真读过。
[2]关于和保罗。瓦莱里(1871-1945)的友谊,先父在他的著述“瓦乃里与《海上坟园》”曾述及“我与瓦氏于1927年冬相迂于蒙白里车站。时遭母丧,曾致唁信。1928年1月,瓦氏自牛津讲演归来,相见于其巴黎寓所,---谈一上午,___后来谈及我的写作,他问:‘你真的写了你的母亲的身世吗?——我生平最爱写真的作品。你写《海外工读记》,不要用华丽的文章,愈真率愈好!——’ 后来又谈到意大利及法国。他说:他的母亲是意大利人。我们遂用意语交谈。我在巴黎大学授第一课时,他特来参加,过后他说:他己有代我作序的材料。1928年春,他到地中海天蓝海岸去休息,就在那里代我写出16页的引言。是他一生最长的序。-——1929年春,我离巴黎东归,辞出之后,他陪我走过火星场,向我赠言道:‘成!世界是一所大学,终身不能卒业。1935年我再去欧洲,1月11日见瓦氏于其寓所,年己64岁,须发均白。我赠以牛首魁星,正与其收藏印度铁雕者相配成对。伊云(他说):牛、人民。后来又作上下古今谈,他说:现在文化己不是同化的问题,而是彼此如何互相消化的问题。最后一面,是同年3月29日,告辞岂知永别,瓦氏夫妇问及小儿保罗,伊等(他们的)义子。----我当时带去经亨颐(1877~1938教育家,诗书画印的造诣都相当高),所画水仙,瓦氏赠余相片二张,一张给保罗为全身相。再谈及其《海上坟园》之诗及《鸭绿江》诗,希望我译成中文,并附序言。”从先父的遗著中看到了瓦氏《海上坟园》的中文译作和序言,作品写于上世纪50年代。
[3]这是法国标志最高荣誉的勋章种类之一,一般发给在科学、艺术、文化等领域对法国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外籍或本国人。历史惯例勋章获得者还享受相关的勋位待迂。
[4]法国驻华大使马乐,是一位熟悉中国的老外交官,二战结束他即来华学习汉语,1948年在法国驻天津领事馆任领事。新中国成立后,马乐处理一些领馆遗留事务,于1952年返回法国。1964年中法建交,他任公使衔参赞,是使馆中仅次于大使的官员。“文革”期间回到法国。80年代又先后两次出任法国驻华大使,他离任后于1997年,接受中国人民对外友协发出的正式邀请再次来访。
[5]先父盛成先生继1925年在法国里昂出版讲演集《和平的中国》之后,于1928年6月在巴黎出版《Me Mère》(中文译名《我的母亲》)。这是他以原在长辛店起草的《母范》为素材,用法文创作的。这本书通过对自己母亲含辛茹苦一生的生动描述。宏扬了母亲作为中国慈母典型代表的仁慈、善良、坚毅的美德。从侧面记录了江南一个中国传统世家,民国前后从屈辱、傍徨到觉醒、崛起的演变。该书是20世纪20年代末叶第一部中国人用法文写作并在法国出版,介绍中国渊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传统价值取向,并具有"辛亥革命"和"海外工读"鲜明历史背景和追求自由、民主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先父这本用法文创作的《我的母亲》和1935年7月用中文重新创作的《我的母亲》,虽都紧扣母亲这一鲜明主题,但由于面向的读者完全不同,前者是20年代末的法国或西方读者,他们普遍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世俗、家庭、母爱、孝道等都非常陌生。所以先父着笔线条粗,偏于介绍(这本书第一章根本找不到“仪征塔”,还有一点由于脱稿于1928年初,文字只写到留法勤工俭学阶段,而中文版一直写到主人公过世)。让这本书向法国和西方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从而促进中法、中西文化交流。该书蒙法国大诗人、大作家、评论家保罗。瓦莱里(Paul。Valèry)作16页长序,用文坛少有的笔触称这位29岁中国青年人盛成是"法国文坛上的一颗明星。"。他写道:"富有旨趣的书难得,真有主见的书亦难得;至二者兼备,既精美而又伟大的作品,世间可说不易常见。用一位最可爱与最温柔的母亲做全民族的代表,这真是一个极为奇妙的想法。这怎能不令人神魂颠倒,心摇情动如山崩呢?"他还认为这本书是中法民族"思想交换"的一部著作。8月11日世界报称“盛成打了一个大胜仗,使瓦莱里能听他的话不再把东方人当作怪物来看待-----简直是开创了新纪元。”《Me Mère》被译成十几种文字版本。一举成名的先父盛成加入法国文人协会成为会员。先父在法国写作出版的书还有法文《我的母亲与我》1929年、法文诗集《秋心美人》1929年。《我的母亲》法文再版在巴黎出版1975年。法文诗集《狂年吼》1977年。法文诗集《老觚新酿集》1979年等。
[6]《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从中文翻译成法文,由巴黎NRFGallimard 出版社1964年出版。此书是先父在台湾时期(1947-1964)的著述之一,先父因支持学生罢课,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当局贪污腐化而遭"文字狱"之苦。教授被仃聘,各校不得录用。被迫以写作为生。他在台湾还发表过"沈光文研究"国学系列(1954年)。《唐代美术》论述(1955年)。保罗。瓦莱里《海上坟园》名诗法译中(1955年)。 《但丁研究》长篇论述(1956年)。《巴黎忆语》随笔集,香港亚洲出版公司(1957年)。《温庭均研究》论述(1958年)等,此外先父曾就台湾殖民地史,早期大陆、台湾文化史、台湾佛教史等课题进行过系统的实地调查,对史籍考证等,在当地的有关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学术研究文章。1961年2月28日出版的台湾风物11卷第2期《台湾文化教育与大陆》就是其中的一篇。
[7]先父在出国勤工俭学前参加“五四运动”和担任京汉铁路工会救国十人团联合会会长搞工运的经历,使他1920年抵法国巴黎不久,就和工厂的工人们交上朋友,加入法共前身法国社会党,并参加了该党建立法共的两次代表大会。同时他也结识了一群“达达”青年,文学家、艺术家等与之为伍。经过思考、实践、思考,“达达”们的观念从大破而大立,从消极变得积极投入,包括先父、阿拉贡、毕加索等一部分“达达”“做了共产党员。先父加入第三国际法国支部并被选为法共南方地区兰盖道克(Languedoc)省省委书记。他们数年内,在南方地区的工学同志间组成统一战线,把彼此不相容的党派联合在一起,而作反战运动,为土耳其、摩洛哥、叙利亚与中国各被压迫民族作声援。他受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先生之邀,到瑞士参加了 “万国妇女自由和平促进会的被压迫民族大会”。结识了出席会议的的一些朋友,有亚洲未来的领袖人物如印度的尼赫鲁、越南的阮爱国(当时化名段文樵后公开为胡志明)和印度尼西亚的哈达等。罗曼·罗兰亦由高山养病归来赴会。会议期间,先父为终于和罗氏晤面而欣喜,他们己通信七年。罗氏语重心长地说“成!你要把革命的途径,认识清楚,千万不要走错了路,那就可惜了!”会后,有人推荐他到俄国大学里或中央农场里去做工。先父来到巴黎,他到法共中央党部接洽,对方回答短期内不能满足他去俄国的愿望。迫于生活压力,他唯有加紧赶写书稿,为《我的母亲》一书的面世而投入最后的一搏。
三、“总统,我对不起你-----”
先父盛成先生和戴高乐总统的交往,是在1930年以前盛成著《我的母亲》一书发行后掀起的"盛成热"中开始的,当时戴高乐先生还是一位年轻军官和业余作家。
1940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时任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国际宣传委员会总干事、广西大学政治系国际政治课题教授的先父盛成先生,在得悉戴高乐将军在德国法西斯军队占领法国本土,而法国领导人却与敌国妥协的重要关头,揭竿而起组成自由法国运动。发动并率领法国众多不甘忍受德国占领军杀戮和驱使的人们和自由运动战士们坚决抗击德国占领法国的义举,非常钦佩并深受鼓舞。他常常在校内外的授课,讲演,分析国际形势时提到戴高乐将军和法国自由运动以及盟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等问题。他认为包括法国自由运动在内的欧洲战场的胜利将会加快亚洲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果竟被先父盛成先生言中。他钦佩戴高乐的另一件事是在中苏分裂及西方大国仍继续孤立中国,雪上加霜之际,大力促成 1964年中法两国建交。这一行动反映双方领导人的果敢、理智和高瞻远瞩的蹈略,同时也是中法两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鲜明体现。法中建交后,戴高乐在巴黎坦诚地对来访的美国前副总统尼克松说:"我认为,美国应当考虑承认中国。"他还说:"现在就承认中国比等到中国强大起来你们被迫承认它要好。" 1969年2月,新当选的尼克松总统会见戴高乐总统时表示,美国要改变对华政策,尽一切可能同中国接触,并打算从越南逐步撤军。后来,中美建交了。接着,其他西方国家也相互效彷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尼克松后来谈及美中建交的事件时承认,戴高乐与他的谈话对美国政府改变对华政策起了很大作用。
1968年5月1日,过去几天后,法国发生了有名的"巴黎风暴"。
正在巴黎“回炉”法国语言年己69岁的先父,洽巧赶上了这次运动,彷佛又回到十几岁时参加"五四运动"的情景,他同法国的大、中学生站在一起。当时警察厅对学生很严厉,学生们占领了奥顿(Odéon)大戏院和巴黎万圣庙。拉丁区闹得更历害,学生们挖出砌路的石块堆起街垒与警察对峙。先父始终和青年学生为伍,紧张、激昂的场面,唤发出青春和创作活力。他用当时学生中最风行,最新颖的词汇写了很多诗。
事后,先父写了篇《果熟因除》的文章寄给了戴高乐,把这次运动的原因作了分析。
他对戴高乐解决和应对这次运动的方式印象特别深。多年以后他回忆道"在整个运动中,戴高乐严令不准开枪。" 事情拖到七月初政府作了让步,答应加薪之后,工人们便撤离,不再支持学生,这样运动就结束了。
然而戴高乐终归未能战胜"巴黎风暴"对他的执政造成的深刻的影响。当戴高乐总统要求对他的区域改革和参议院体制改革,通过公民投票再次进行表决时。在1969年4月27日这一天,他的议案以一百万票数之差,即52.4%的反对票被否决。次日,他便遵守诺言辞职下野了。他本想来中国访问并派他的总理来北京。很遗憾这个愿望未能实现。从此,他回到科隆贝双教堂寓所,不再过问政事。写他的回议录,一直到1970年11月9日仙逝。
早在1952年,他就留有遗嘱,表示死后拒绝国葬。最后,他的遗体在家人二战时几位战友和在科隆贝双教堂村民的陪同下被送往小教堂。戴高乐将军被安葬在他女儿安娜的墓地旁边,墓碑上只刻有"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1890-1970"几个字。1970年11月12日,在巴黎圣母院举办了政府追悼仪式,政府首脑及多位国外知名人士参加。
先父特地到他退休后居住的地方—科隆贝双教堂村寓所,看望了戴高乐的夫人并把他自己写下的怀念戴高乐的诗吟诵给她听。然后先父来到戴氏的墓前哀悼。他对老朋友说:"总统,我对不起你!先父在台湾大学教书时因为同情和支持学生罢课,写文章批评政府贪污、腐化而被学校仃聘[注1],永不录用。一直以写作为生。戴氏重登政坛后,闻悉曾委托文化专员和先父接触要给他授勋,先父当时想回大陆,顾虑授勋后回不去,于是他婉言谢绝了。
可是后来,己近退休年龄的先父,好不容易来到和大陆新建交的法国,多么希望在此申请签证尽快地携家眷回老家去,报效乡土、落叶归根啊!。不巧,国内正搞"文革"。直等到1978年国内开始“拔乱反正”才实现久盼的愿望---。

本章图解:戴高乐邮寄给居住在巴黎西街36号的盛成先生的亲笔信(1969年5月)这封简短的信,是戴氏感谢先父对他的问候。在此之前不久当戴高乐总统要求对他未获议会通过的两项改革通过公民投票再次进行表决时。1969年4月27日这一天,他的议案以52.4%的反对票被否决。次日,他辞职了。先父曾写了一封信去宽慰并问候戴高乐总统。
本章注释:
[1]1988年台报登载一作者《台湾白色恐怖事件》文章中的一章“政大、台大解聘风波不断”。谈到“真正有政治因素的仃聘事件,有资料可查的案例是发生在一九五三年的七月一日,台大的两位教授遭到仃聘,一为法学院经济系教授郑学稼,一为同学院政治学系教授盛成。郑学稼和盛成两人都有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台大也很受学生欢迎,在当时的台湾学界也略有知名度。他们被仃聘的理由,表面上是因为批评学校行政事务,引起台大当局高度不满,其实这只是藉口,真正的原因确是他们发表文章批评国民党政权的贪污、腐化,虽然他们说出了国民党败退台湾那几年的实际现象,但因而得罪了当权者,台大接到指示而仃发聘书。”文章后面的说明提到“这个档案是由作者在1988年花费一年时间搜集资料所写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