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到首页 | ![]() |
仪征概况 | ![]() |
仪征地图 | ![]() |
仪征名人 | ![]() |
仪征历史 | ![]() |
仪征文章 | ![]() |
仪征论坛 | ![]() |
仪征特产 | ![]() |
仪征网友 | ![]() |
![]() |
|
第一位和亲公主——仪征刘细君 悲愁歌 作者:刘细君(西汉) 这首《悲愁歌》被誉为“边塞第一诗”,见于《汉书》,作者刘细君 ,西汉江都国公主。西汉江都国范围约为今仪征、扬州、江都、高邮区域,刘细君祖陵——江都王刘非之墓,位于仪征市新集镇庙山村。
公元前122年前后,也就是汉武帝元狩元年前后,刘细君出生于江都国(约为今仪征、扬州、江都、高邮区域)。其高祖刘恒(公元前202——公元前157年),即汉文帝,吕后死后,他以代王入为皇帝,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地税、赋役与刑狱,使农业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同时削弱诸侯势力,以固中央集权。其曾祖刘启(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即汉景帝,继续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改田赋十五税一为三十税一,也进行“削藩”,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把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王国行政由中央所任官吏处理,从而巩固了中央集权。史家将文帝、景帝统治并称为“文景之治”。细君的祖父刘非与汉武帝刘彻为同父(即汉景帝刘启)异母之兄弟,长刘彻12岁。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立为汝南王,次年封为江都王,国都广陵(今扬州)。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时,刘非年方15岁,他奋勇参战,屡立战功,前后守江都27年。守江都时,刘非采纳江都相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等一系列治国方略,不仅一改过去王室成员狂妄骄奢、不轨图谋,而且尽守臣职,忠君效祖。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十二月病故,终年41岁。 其陵墓位于仪征市新集镇庙山。
刘非之子刘建,即细君之父,嗣为江都王。刘建从小在王宫长大,养尊处优,放荡不羁,父死后,他认为江都国就是他的天下,更加为所欲为,特别严重的是,他联络不满朝廷的刘安等人,企图谋反。丞相府长史在他的住处查出了武器、印玺、绶带、使节和地图等准备反叛的大量物证,立报汉武帝。武帝阅了奏章,遂派掌管王室亲族事务的宗正和掌管刑狱的廷尉前往广陵查办。刘建情知罪不可赦,遂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衣带自缢身亡。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登基,他反对和亲匈奴的政策,决心用武力北征,结果未能征服。当时,汉、匈两族的边陲有30多个大小不等的王国,大多为匈奴所控制,只有乌孙国(新疆伊犁河南南源特克斯河畔一带,时有人口60万,拥兵近20万,是西域诸国中最强大的王国)敢与匈奴抗衡,而愿与汉朝来往。可由于交通不便,彼此之间缺少了解。知悉西域情况的张骞便向汉武帝建议,用厚礼联络乌孙,同时与乌孙和亲,结为兄弟,共同对付匈奴。武帝听了极为赞赏,当即派遣张骞为中郎将出使乌孙。 民国初年,仪征籍著名国学大师刘师培曾满怀激情地写了一首七律,题为《乌孙公主歌》,表达了家乡人民对细君的深切缅怀,歌云: 胡筝拨怨黄金徽, 1、本文发表在《新疆经济报》2003年1月15日,本站略作删改。 2、细君家世和出嫁乌孙国的史实,详见《汉书》和《资治通鉴》。 4、据民间传说,从江都国出发至长安的途中,刘细君行至安徽灵璧时,曾停车驻马,手抚巨石回首故乡,久久不忍离去,以致在石壁上留下了深深的手印。这手印后来经匠人摹刻,被称为“灵璧手印”。元代诗人钱惟善曾著《灵璧手印篇》纪其事,诗前序云:“汉以江都王女细君嫁乌孙王,女过灵璧,尝扶于石,后人镌石为模,腕节分明,故述其事而为之辞。”诗中更有“万里穷愁天一方,曾驻鸣镳倚灵璧”、“灵璧亭亭立空雷,石痕不烂胭脂节”等句,真实地反映了刘细君的思乡之情。 5、2005年新疆伊宁市汉家公主纪念馆开馆,我市新集镇领导代表刘细君家乡人民,前往参加开馆仪式。 6、2007年3月23日,伊宁市政府办党总支书记杨依江一行访问我市。详情 7、2007年7月26日,我市韩兰芬副市长一行在伊宁市副市长顾国华陪同下参观汉家公主纪念馆。
相关链接:孙庆飞考古专辑——庙山考古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