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隆重推出每周一歌!

  帐号: @0514.net 密码:

回到首页 仪征概况 仪征地图 仪征名人 仪征掌故 仪征文章 仪征论坛 仪征特产 仪征网友

   孙庆飞简介:仪征市文化局原文博股股长,民进仪征文化支部原主任,几十年来,潜心考古事业,主持了许多考古发掘工作,同时,笔耕不辍,佳作不断。退二线后,仍关心文化事业,为仪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而努力,赢得好评。

联系孙庆飞


   庙山考古记目录

   庙山考古记第一章 庙山的考古发现与文物

   庙山考古记第二章 刘非其人其事

   庙山考古记第三章 董仲舒其人其事

   庙山考古记第四章 刘建其人其事

   庙山考古记第五章 刘细君其人其事

   相关链接:和亲公主刘细君

   盱眙大云山1号墓主人历史研究探讨

孙庆飞考古专辑

《庙山考古记》 第五章 刘细君其人其事

一、国废家破,深宫为奴

    刘细君是刘建的二女儿,据《昭阳野史》载,刘细君其上还有一个姐姐,因为已到及笄之年,在江都国被废时,姐妹二人被作为战俘送到长安,姐姐被卖到一个苏州姓赵的商人家,因地取名,称为姑苏奴,做奴仆去了。而刘细君当时只有三岁,窦太后不忍,将她养在深宫,待养大后作奴婢使。
    刘细君从小长在深宫,却是和下人们生活在一起,正如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诸侯王的金枝玉叶,从小与奴婢生活在一起,同吃同住。学会纺织、桑麻、歌赋、文字、医学、洗衣、下厨等事,正是这样的吃苦耐劳的锻炼,使刘细君从一个不会走路的小女孩成为一个到及笄之年的美丽的大姑娘,现在扬州人将刘细君列为扬州古代十大美女之首是十分有道理的。汉武帝见侄孙女出落得如此美丽勤劳,产生恻隐之心,恢复了她汉家公主身份,并指定专人从文字、礼仪、诗歌唱赋方面对她进一步辅导教习,使她成为一名才女,才情横溢,在皇宫内院很受后宫内人的喜爱,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奴婢的身分。

二、封公主远嫁乌孙国

    乌孙国位于现在新疆自治区伊犁市地区,在汉代与大月氏国、大夏国相邻,属游牧民族,随着气温的变化,找有水草的地方迁徙,饲养最多的牲畜是马、牛、羊,用骆驼和驴子作为交通工具,没有城郭和固定居点,当然也就没有农业生产,没有文字,用语言和杀马、牛、羊举行盟誓作为互相约束的依据,但他们各自都有划定管辖的地盘,活动不能超出管辖范围,互相侵犯了,就会引起战争。男人们要体力强壮,都能弯硬弓,披战甲骑马,用打猎鸟兽维持生活,个性急进,对人与事比较宽和,人人学习攻战本领,侵占别人是他们的天性,小部落之间的战争不断,所使兵器长一点是弓、箭,短一点的是刀与矛。作战时要是顺利就进攻,继续前进;不利就迅速退却,不十分讲究礼节。从君王开始,人人都吃牧畜的肉,穿着皮衣,身上披带毛的皮袍,脚上套皮靴。年轻力壮的吃肥美的食物,老年人吃他们剩下的食物,看重年轻力壮的人,轻视老年无力的人。他们的习俗是父亲死了,儿子可以娶后母作妻子,兄弟死了,其他的兄弟就把死者的妻室娶过来作自己的妻子,他们每人都有名,但没有姓,家族系统难以分辨。
    汉朝建立时,局势不稳,内部分封的王侯经常要造反独立,这是战国诸侯争霸、分裂思想的延续,所以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道理,首先强调的是思想上的大统一,思想统一了,才能保证国家、民族的大统一,这是董仲舒在历史上的杰出贡献。汉朝由于国内不能稳定,疲于应付诸侯王的造反,而北方的匈奴常常到边界侵犯掠夺,因此汉朝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送皇家宗室的公主去匈奴部落的单于当阏氏即是妻子,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就实行这样的和亲政策了,来分化、瓦解匈奴的势力,保持边界的稳定。
    乌孙国当时面临大宛、大月氏、大夏国的强大压力下,十分担心自己管辖地难以自保,于是派出使者到汉朝献上良马,愿娶汉室公主为妻,自称昆弟,即汉朝天子的弟弟。于是汉武帝召集群臣讨论此事,大臣们一致认为可以提出“必先内聘,然后遣女”。于是“乌孙马千匹聘”,汉武帝十分高兴,在汉元封中(公元前108年)遣江都王刘建女儿细君为公主,以妻焉。赐与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乌孙昆莫以为右夫人。匈奴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为左夫人。《汉书•乌孙国》记载十分详细,可见刘细君远嫁的历史意义,在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是重视力壮习俗,而且用右手力量比较多,所以他们是以右为大,并延续至今,刘细君为右夫人即为第一夫人。

三、文化大使,一代国母

    刘细君远嫁,一支数百人的队伍历经沙漠上的长途跋涉,到达乌孙国。受到隆重欢迎,地点现名叫特克斯。
    刘细君到达这边远的地方,有近500人跟随而去。地形有伊犁河从西向东流过,是沙漠中的一块绿洲,首先是自治宫室,当时乌孙国虽地处绿洲,过的游牧生活,全部是帐篷,而且很简单,随时可以拔起走路,也经受不起风沙的侵袭,刘细君看了以后,叫人挖去地表的浮沙,填上碎石作为基础,然后支上帐篷,根脚四周压上土,相对稳固,抗击了风沙,不用常常搬迁了。这样年轻力壮的外出放牧、打猎,回来后有了一个长期稳定的家庭,都十分满意这样的帐篷,群起效仿,使特克斯面貌象城市一样繁荣。有了固定的家,生活上吃饭、吃菜也是问题,刘细君将带来的植物、蔬菜种子分给大家,并教他们如何种植,如桃子、杏子、石榴、青菜、韭菜、芹菜等,据说都是刘细君带过去的,利用伊犁河水进行灌溉,增加了沙漠里的绿地,改变以吃荤腥肉食为主的生活方式,传播了汉朝的饮食文化,更重要的是农业生产的展开,提高妇女在家庭的地位,使北方少数民族内部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刘细君将带过去的小麦、麻、桑树苖分给大家种植,并亲自做耕作示范,制作麻布和丝绸布,结束了北方民族以皮遮身为主的穿着方式,餐桌上有了面食,不再以外来运输,价钱昂贵进口面食为主,减少了经济支出,提高了生活质量。由于气候、环境、水土的不同,那里的小麦是开春种植,秋季收获,小麦粒籽大、肥厚,面粉白而有韧劲,在自足有余的情况下还要上市场去交易。伊犁河位于北方丝绸之路草原路的中心地带,一时成为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市场中心,东西往来的商族很多,一直延续至今仍是我国西北部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
    北方少数民族当时没有文字,刘细君把带去的文化、科技知识的人组织起来,办学传播文化知识,用汉朝的礼仪来提高人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教养,很受欢迎,不少部落首领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她这里来学习文化知识,有了书信往来,待人接物之道。文化的传播是民族的命脉,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命脉,我们中华民族众多,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正是民族文化大交流,使各民族团结一致,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以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屹立在世界上,面对强大的西方文明显出她的旺盛的生命力,因为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它的命脉。
    历史上一个民族的消亡,总是从文化开始,如西夏党项族的消亡,原因是当时蒙古族的头领成吉思汗临终时嘱咐他的儿子一定要把这个民族消灭,儿子答应了他,但没有采取消灭肉体的办法,而是采取灭掉党项族的文化,失去了文化载体,这个民族就不复存在。首先从物质文化开始,党项族的语言不许用,党项族人创造的一套文学不许用,音乐不许演奏,服饰不准穿戴,民俗礼仪一律禁止,连寺庙建筑物的砖瓦全都敲成碎片,失去文化的党项族也就消亡了。辽、金入关后对鲜卑族也采取了同样措施,结果鲜卑族消亡,所以我们今天研究西夏文化、鲜卑族文化十分困难,就是基于这样的原因。
    满清入关后,对关内的各民族也采取了同样措施,如剃头、留辫子、穿旗袍马褂,但强大的汉民族文化很快将满文化同化了,它的文化就如千年石碑上的字迹已漶漫不清了,满族虽然存在,但是作为一个民族的个性文化已消失殆尽。
    刘细君作为文化大使,在北方少数民族中传播先进文化,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科技知识、文化礼仪上改变了他们落后的生活方式、无序混乱的社会生活结构,其历史贡献让人敬仰,所以北方少数民族称她为国母,建庙祭祀她,一直延传至今,两千年香火不断。正是因为庙山江都王陵的发现,伊犁人认我们扬州是他们国母的娘家人,所以伊犁市同扬州结为友好城市,希望现代扬州人以刘细君的精神去建设开发大西北,使我们伟大祖国各地方共同繁荣昌盛。
    刘细君在乌孙国的生活是否幸福?这里还是简单叙述一下,当时的莫昆已是十分年老,60多岁了,莫昆是称号,本名叫猎骄靡,但刘细君十分尊重他,虽建宫室另住,但每年都举行盛大的宴会请老莫昆吃饭,以钱币和丝绸赏赐给他的贵人和子女,老莫昆每有大事都请刘细君拿主意。老莫昆70多岁时对国事不放心,想要将王位传给孙子岑陬,并要细君做他孙子的老婆,刘细君不同意,上书汉武帝,汉武帝回答说:“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于是岑陬娶了刘细君为王后,生一女儿,名字叫少夫,少夫曾从乌孙国到长安探亲,后来汉武帝联合乌孙国、大月氏国举兵打败了胡人即羌族人,实现了天山脚下第一次各民族大联合,使北方少数民族维持近三十年的稳定社会生活。
    刘细君十分思念家乡,悲愁自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隆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家乡。”这是我们今天在《汉书》唯一能读到的刘细君的词赋,其意是:“我家里人把我嫁到很远的地方,托付给异国地方的乌孙王,用皮做成的半圆帐篷,皮做的外墙,以肉为主食没有茶饮,喝的是各种乳酪,居住在故土已很长时间,十分思念家乡,内心很悲伤,愿变为一只黄鹄鸟飞回自己的故乡。这首词赋一直传到长安皇宫,汉武帝都听到了,十分怜悯刘细君的思乡之情,于是每隔一年,汉武帝派人送去帷帐、锦绣丝织品的衣服来慰问刘细君的思乡之情。
    一个弱女子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做了那么大的牺牲,其贡献功绩永载史册。
    我们今天发现了庙山汉墓群,研究庙山汉墓群,不能光看到出土文物的精美和价值之高,更要从当时的社会结构、社会环境、社会历史人物、科技文化和生产力情况等多方面、多视角去研究、总结,把古为今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目标,才能深刻认识庙山江都王陵区发现的重大意义,更好地为当今社会服务。

相关链接:和亲公主刘细君


电话:0514-83425100 13852160514 论坛管理13852773375 info@0514.net
Copyright© 1998-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仪征风情网站 苏ICP备05004294号

仪真来往几经秋 风物淮南第一州
山势北来开壮观 大江东下峙危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