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隆重推出每周一歌!

  帐号: @0514.net 密码:

回到首页 仪征概况 仪征地图 仪征名人 仪征掌故 仪征文章 仪征论坛 仪征特产 仪征网友

   孙庆飞简介:仪征市文化局原文博股股长,民进仪征文化支部原主任,几十年来,潜心考古事业,主持了许多考古发掘工作,同时,笔耕不辍,佳作不断。退二线后,仍关心文化事业,为仪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而努力,赢得好评。

联系孙庆飞


   庙山考古记目录

   庙山考古记第一章 庙山的考古发现与文物

   庙山考古记第二章 刘非其人其事

   庙山考古记第三章 董仲舒其人其事

   庙山考古记第四章 刘建其人其事

   庙山考古记第五章 刘细君其人其事

   相关链接:和亲公主刘细君

   盱眙大云山1号墓主人历史研究探讨

孙庆飞考古专辑

《庙山考古记》 第三章 董仲舒其人其事

一、年青博士,声闻朝野

    《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进退若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董仲舒是河北省枣强县人,距离孔子的老家曲阜并不多远,少年时期研究《春秋公羊传》,曾三年不出书房门。在汉孝景帝时经举贤到皇宫任博士,在学堂为学生讲课,学生互相传播他讲学的内容,连未曾见过他一面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他的处事行为,不符合礼仪的事是不干的,同在一起的博士都把他作老师来尊重。
    汉景帝通过“广延四方豪杰,郡国诸侯选贤良,欲闻大道之要,至论至极,今子大夫褒然举首,朕甚嘉之。子大夫精心致思,朕垂听而问。”孝景帝通过公开推举贤良的措施得到董仲舒这样的人才,而选上的博士又公推董仲舒为第一人,孝景帝想要听董仲舒讲治国家的大道理,并鼓动董仲舒大胆讲,要认真思考,因为你董仲舒的讲话对我治理国家十分重要。于是董仲舒发挥了《春秋公羊传》的大一统思想,对西汉的统一和巩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董仲舒大肆宣扬了他的“天人感应说”,列举许多灾异变化的例子,把符瑞和灾异当作上天意志的反映,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根据,长期影响和束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发展,提出“道貌岸然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观念,尽管他宣扬政治主张和思想观念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但当时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国家的和谐与稳定,还是起到积极作用,所以汉景帝十分重视董仲舒的才学,当群臣的面嘉奖董仲舒的才学,使年青的董仲舒闻名于朝野。

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西汉初期有两次大辩论,一次是对盐、铁管理的方针与政策。在孝景帝时晁错、桑弘羊建议国家对盐铁统一管理,设盐官、铁官,取消诸侯王国的盐、铁经营权,并展开了一场大辩论,这就是有名的传于后世之书《盐铁论》。一次是关于治国理论的大讨论,董仲舒舌战群雄,以理服人,提出黄老之术与孔子的《论语》治理国家,被汉武帝刘彻加以肯定。董仲舒对于汉武帝的问答与群雄的辩论也产生了传之于后世的一部记录实况的书《白虎观通议》,其结尾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也。”
    这一场大辩论的时间是公元前134年5月,指出国家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从古到今的一贯道理,今天如果离开了这个道理,许多不同政见的理论就很多,会各说其是,所以春秋战国的历史没有坚持统一,各诸侯国的法律、制度不断变化,老百姓不知道怎样遵守法律制度,这都是作为上面的阶层没有坚持统一的道理。所以董仲舒认为在孔子六艺学术范围之外的学问要使它们绝灭,不能让它们同孔子的思想并用,我们要奉孔学为正宗,回避其它歪门邪道之学,并使歪门邪道之学不再流行,然后统一建立管理国家的纲纪,明确法律制度,使老百姓知道如何遵守,国家就能统治好。董仲舒的这一番话确立了孔子思想在封建帝王统治下的地位,同时也确立孔子在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上的地位,使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流传至今。
    汉武帝听取董仲舒意见,在坚持统一的原则下,制定了统一钱币的政策,罢半两,行五铢,削藩王封地,多置郡县,实行推恩令,盐、铁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但是并没有重用董仲舒,派他去任江都国丞相。

三、治理江都国,物阜民丰

    《汉书•董仲舒传》:“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仪匡正,王敬重也。”江都国刘非是皇帝的哥哥,一向骄横,好勇武,一般人的意见是听不进去的,但董仲舒会做工作,用孔子的礼、仪、信、智、仁来纠正刘非的治理国家的错误,反而很受刘非的敬重。
    “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汉书》上这番话似乎把董仲舒比作神仙了,实际他对天文、地理知识均有深入研究,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能够知道什么时间下雨,如何利用水源,因为江都国所属地多为丘陵山区,平原面积小,农业用水加生活用水是大事,最后广陵都城的废弃,跟缺水的关系很大。此段语言多含有《易经》学问的道理,说仲舒治理国家,以春秋时发生的灾害情况进行总结,来推断预测天气变化的情况,如果需要雨水,他观察云彩和地气变化情况,能知道什么时候下雨,如果雨水大了,他观察太阳运行的情况,能知道什么时候雨水止,做好蓄水和防涝准备,由于他广博的知识,所以治理国家总能达到所想要的要求。正是因为董仲舒的博学多才,治理江都国十分成功,受到世人的赞赏,有很高的威望,但也引来一些人对他的妒忌。
    董仲舒治理江都国时间是公元前134-128年,刘非去世于公元前127年,前后达8年时间,就改变了江都国的面貌,使江都国物阜民丰,也是董仲舒推行孔学的具体实践成功。

四、遭妒忌退隐著书

    董仲舒好易学和推行灾害变异之术,汉武帝6年(公元前127年)高祖陵墓上的明堂失火,汉文帝的长陵供祭祀休息的便殿失火,有人去问董仲舒是什么原因,董仲舒说这是在祭祀先帝时白茅草贡的少了,所以遭受到火灾,此话传到汉武帝耳里,汉武帝大怒,立即将董仲舒降职为中大夫,送到一小诸侯国胶西王刘端处当丞相,这是公元前128年的事,刘端为人贼心,阴痿,又好女色,将国家治理得府库坏漏,财物都腐坏了,租赋也收不来。董仲舒了解情况后闭门不出,很怕今后会获罪,与刘端虚以与应酬。而刘端知道他是一个治理国家的大儒,待他还是很友好的。
    他任胶西王丞相时,主父偃来拜访他,言谈之间十分妒忌董仲舒的才学,于是偷了董仲舒所著关于灾异变化推理之书去呈汉武帝,汉武帝看了很不高兴,大发恼火,召集群儒来讨论董仲舒的书,而他的学生吕步舒竟不知道老师写了这样一本书,认为董仲舒太愚笨了。于是董仲舒被抓捕下狱,应当判死刑,汉武帝不忍心让这么一个学问家去死,还是赦免了他,让他告老回乡,从此董仲舒不敢言灾异变化推理之事。
董仲舒去位归居,丞相府中任何财物未带,终不问家中有什么财物,以修书著学为事业。
    《汉书•董仲舒传》评价为“凡相两国,辄事骄正,正身以率下,数上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仲舒在家,朝庭如有重大的议事,还是派出专门的使者到董仲舒家里,先征求董仲舒的意见,而董仲舒依照法制都有明确的回答。著作有《春秋繁露》和《董子文集》传于后世,于公元前104年去世,享年74岁,陪葬于茂陵。


电话:0514-83425100 13852160514 论坛管理13852773375 info@0514.net
Copyright© 1998-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仪征风情网站 苏ICP备05004294号

仪真来往几经秋 风物淮南第一州
山势北来开壮观 大江东下峙危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