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到首页 | ![]() |
仪征概况 | ![]() |
仪征地图 | ![]() |
仪征名人 | ![]() |
仪征掌故 | ![]() |
仪征文章 | ![]() |
仪征论坛 | ![]() |
仪征特产 | ![]() |
仪征网友 | ![]() |
![]() |
|
孙庆飞考古专辑 《庙山考古记》 第三章 董仲舒其人其事 一、年青博士,声闻朝野
《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进退若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董仲舒是河北省枣强县人,距离孔子的老家曲阜并不多远,少年时期研究《春秋公羊传》,曾三年不出书房门。在汉孝景帝时经举贤到皇宫任博士,在学堂为学生讲课,学生互相传播他讲学的内容,连未曾见过他一面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他的处事行为,不符合礼仪的事是不干的,同在一起的博士都把他作老师来尊重。 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西汉初期有两次大辩论,一次是对盐、铁管理的方针与政策。在孝景帝时晁错、桑弘羊建议国家对盐铁统一管理,设盐官、铁官,取消诸侯王国的盐、铁经营权,并展开了一场大辩论,这就是有名的传于后世之书《盐铁论》。一次是关于治国理论的大讨论,董仲舒舌战群雄,以理服人,提出黄老之术与孔子的《论语》治理国家,被汉武帝刘彻加以肯定。董仲舒对于汉武帝的问答与群雄的辩论也产生了传之于后世的一部记录实况的书《白虎观通议》,其结尾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也。” 三、治理江都国,物阜民丰
《汉书•董仲舒传》:“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仪匡正,王敬重也。”江都国刘非是皇帝的哥哥,一向骄横,好勇武,一般人的意见是听不进去的,但董仲舒会做工作,用孔子的礼、仪、信、智、仁来纠正刘非的治理国家的错误,反而很受刘非的敬重。 四、遭妒忌退隐著书
董仲舒好易学和推行灾害变异之术,汉武帝6年(公元前127年)高祖陵墓上的明堂失火,汉文帝的长陵供祭祀休息的便殿失火,有人去问董仲舒是什么原因,董仲舒说这是在祭祀先帝时白茅草贡的少了,所以遭受到火灾,此话传到汉武帝耳里,汉武帝大怒,立即将董仲舒降职为中大夫,送到一小诸侯国胶西王刘端处当丞相,这是公元前128年的事,刘端为人贼心,阴痿,又好女色,将国家治理得府库坏漏,财物都腐坏了,租赋也收不来。董仲舒了解情况后闭门不出,很怕今后会获罪,与刘端虚以与应酬。而刘端知道他是一个治理国家的大儒,待他还是很友好的。 |
|